魏晋时期的政治局势瞬息万变,不同性质的战争种类繁杂,
       。
       三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农民起义战争成为俘虏产生的主要来源。
       西晋短暂的统一使得兼并和争霸战争相对减少,但门阀政治斗争、民族矛盾激化,使得由王室内斗、民族间战争、起义战争而产生的俘虏比例升高。


       产生俘虏的战争性质不同,当时的政治经济局势、外交关系不同,胜利方对待俘虏的态度、处置俘虏的方式都会受到影响。
       来源于军阀割据战争中的俘虏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摄政专权,实行恐怖统治。各地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名,推举袁绍为讨卓盟主,最终将董卓杀死。


       短短三年的董卓之乱,使东汉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了三国争霸的序曲。
       从中平六年后,全国分裂、军阀混战的局面持续了整整91年。
       这期间,各军阀、豪强割据势力“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不安其居,互相攻杀。
       为了谋求统一,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大量的俘虏产生于混战中。


       魏明帝正始二年(241),吴魏之间发生战争,吴国将领全琮、朱然、孙伦、诸葛瑾、步骘进犯曹魏所属芍陂(今安徽寿县南)、樊城(今湖北樊城)和柤中(今湖北沮水上游)。
       司马懿自请出战,吴军连夜溃逃,司马懿率军追至三州口(今湖北监利县南),
       最终“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俘获大量俘虏,大获全胜
       。魏景元四年(262)十一月,魏灭蜀之战中,魏将邓艾率领万余士兵,在绵竹(今四川德阳北)斩杀蜀将诸葛瞻,并将他的首级运往京师。


       大军进军雒县(今四川广汉北),蜀国国主刘禅投降,被封为安乐公,迁居洛阳。
       来源于军阀割据战争的俘虏大部分处于三国时期,这是由于其分裂政治局势决定的。
       来源于统治阶级内部战争中的俘虏
       司马氏在士族官僚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建立一统的西晋,为了制衡门阀大族,吸取曹魏亡国的教训,西晋大肆分封宗室。


       但西晋王朝统治者才德难以服众,王室门阀的权力斗争从朝堂倾轧演变为武装内乱;东晋偏安一隅,但门阀势力不减反增,士族与皇权的矛盾更加突出,内乱频起。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内乱不断,大兴刀兵,产生了一些身份比较特殊的俘虏。
       在这些俘虏中,最为典型的也就是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中的宗室
       。西晋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死后,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司马衷智力低下,杨骏专权。


       惠帝皇后贾南风与楚王司马玮合谋杀死杨骏党羽,其后又杀害汝南王司马亮、卫瓘;贾皇后又将司马玮处死,执掌政权。
       晋惠帝永宁元年(301),
       赵王司马伦杀死贾南风,迁惠帝为太上皇,僭越称帝。
       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等率众十万起兵讨伐司马伦,生擒司马伦的部下,一并斩杀。晋惠帝复位后接受了群臣的请罪,诛杀了“赵王伦、义阳王威、九门侯质等及伦之党与”。


       但晋惠帝无法执政的问题没有解决,司马囧、司马颖等宗室诸王为争夺中央统治权屡屡发生冲突,
       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大,政治风气和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去世后,因其子乞伏公府年幼,百官推举其弟乞伏乾归继位。
       武元王更始四年(412),乾归和他的十几个儿子被公府杀害,公府逃到大夏固守。
       乞伏乾归之子炽磐和乾归之弟智达、木奕一起讨伐公府,“
       公府走,达等追擒于嵻崀南山,并其四子,轘之于谭郊
       ”,公府及其四子被处以车裂之刑。


       内部斗争也许不及诸侯逐鹿、争霸割据规模大,但其血腥和残酷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内乱中失败被擒的俘虏大多以谋反罪论,被处以极刑。
       来源于农民战争中的俘虏
       魏晋时期政局混乱、朝纲败坏,统治阶级为求豪奢横征暴敛、频繁的权力斗争和连年的烽火,再加上频频发生的旱涝虫霜、瘟疫等自然灾害,百姓苦不堪安,无法生存。


       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大旱大饥之年多有“人相食”的惨剧。流民不得不举事反抗、频频起义。
       汉末的黄巾大起义是导致分裂割据的导火索,黄巾起义战争中产生的俘虏数量颇众。
       汉献帝初平三年(192),百万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杀任城国相郑遂后进入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东),兖州刺史刘岱被杀。鲍信等人迎曹操兼任兖州牧,曹操率兵进击寿张(今山东东平县西南)东的黄巾军,一直追到济北(今山东长清东南)。


       曹操时任济南相,兼任兖州牧,势力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扩充军事力量;
       黄巾起义打击了豪强地主,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曹操立场与之对立
       ,但是曹操有逐鹿之雄心,黄巾扫荡了许多割据势力在某种程度上为曹操统一北方扫清了道路;汉末年间军阀混战,诸侯争霸,为招揽人才各势力需要仁德的名声,又素有“杀降不祥”的说法。
       所以在黄巾军失败乞降后,
       曹操接受了三十余万投降将士、一百余万家属百姓,并将其中的精锐收编为己用,号称“青州兵”。


       收编后的青州军仍保持着原来的名号,只听从曹操调遣,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曹操与青州黄巾的战役涉及俘虏人数众多,纳降收编是一个合适的处置方式。到了东晋时期,田租徭役非常沉重,阶级矛盾一触即发。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
       司马元显下令征召江东八郡“免奴为客”的奴客强制充任兵役,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百姓的强烈反抗
       ,孙恩、卢循起义是其代表。孙恩、卢循、徐道覆等率民举事,借助以五斗米道的思想旗帜,各地应征的奴客、农民纷纷响应。


       但是起义最终失败了,徐道覆等大部分起义将领被杀。
       孙恩、卢循起义在东晋的农民起义中持续时间最长,坚持斗争达十二年之久
       ;起义范围最广,涉及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这次起义对东晋门阀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来源于民族政权间战争中的俘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一个各民族“中华化”的重要时期。汉末时,南匈奴归附东汉,入塞而居,这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往塞内的前奏。


       到了西晋,现在的山西、陕西、甘肃、河北一带已经形成胡族与汉族混居的局面
       ,这为民族交流、融合与战争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而汉族政权内部分裂、政权动荡,民族压迫残酷,少数民族趁此时机不断往中原地区方向内迁,寻找恢复故业的时机。
       八王之乱后,各胡族建立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等少数民族政权,大举南下,西晋灭亡,东晋难撄其锋,衣冠南渡。
       不同民族政权间混战不休,产生了大量俘虏。


       《晋书·乞伏乾归载记》记载,仅晋安帝义熙九年(413)一年间,西秦乞伏炽磐与吐谷浑、休官等部的战斗中,就俘获了男女二万八千人。
       魏晋时期的俘虏绝大多数都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这四类不同性质的战争。
       与前代的俘虏类型相比,正是因为这一阶段不同民族间的融合和摩擦,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政权更替频繁,来源于这两类战争的俘虏比例升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