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的“正始改制”,是他最终失败的关键,他得罪了所有的世家

高平陵之变发生之前,满朝文武没有不厌恶曹爽的,皇帝曹芳更是对曹爽一点都不爽,曹芳对曹爽不满是因为他不放权,而满朝文武尤其是其中的世家大族对曹爽不满是因为他限制世家大族的荫官制度。进一步来说,在所有曹魏大臣的眼里,真正的乱臣贼子不是司马仲达,而是他曹爽曹昭伯

一代虎将文钦,为何初仕魏国,后又选择依附吴国

文钦,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著名将领,凭借着突出的功绩在跟随魏国的时候,官至前将军,扬州刺史。随着局势的变化,魏国的朝堂逐渐被大将军司马师牢牢控制着,文钦很是不满,再加上与司马师本就有嫌隙,因此便带领军队反抗司马师。却无奈遭遇了失败,于是便转而投奔吴国,吴国很

俗语“不走三绝路,子孙后代富”啥意思?“三绝路”是指啥?

韩信在打仗的时候,有这样的“背水一战”,和长平之战的赵括一样,都处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但是两个人的境遇却完全不一样,韩信成就了他的不败战绩,赵括却葬送了赵国基本上全部的家底,一个成为兵家四圣,一个受着千夫所指的骂名,这一正一反正好说明,像那样的绝路

司马懿是如何养了三千死士 一个大背景两个职位是成功的关键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家族用了三千死士完成了政变,进行了惊天逆转。这些死士来源于何处?又在何时、何地进行训练?他们的薪资待遇如何?这些细节史书都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进行合理推断。在本人看来,司马家族的秘密就在乱世大背景和两个职务

夏侯渊被黄忠斩杀30年后,刘禅对夏侯渊之子说:你爸那事不能怪我

一、夏侯渊之死公元219年,对曹操来言可谓糟糕透顶了。四年前,他亲统大军杀入汉中,一举降服了张鲁。当时刘晔和司马懿,都劝曹操:“老大,这是天赐良机,啥也别说了趁势入川先干掉刘备,再回身灭了孙权,一统天下在此一举。”可惜曹操却表示:“人啊,别那么贪得无厌,即得

让人一辈子无法翻身的,是这3种“弱者体质”

曾仕强教授提出过一个观点: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的,也是公平的。只要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就逐渐存在差距,变得不公平了。有的人,天赋异禀,而有的人,天赋平庸;有的人,认知敏锐,而有的人,比较木讷;有的人,头脑灵活,而有的人,头脑呆板......人

魏蜀吴各有一个被灭门的家族,两个权臣,一个忠臣,都是被谁所灭

三国时期,门阀林立,家族遍布各地,但是被灭门的却很少。魏蜀吴三国各有一个被灭门的家族,两个是权臣,一个是忠臣,他们分别是被谁灭族的呢?魏国:曹爽曹爽是曹操养子曹真之子,他和司马懿共同成为托孤大臣,辅佐年仅8岁的小皇帝曹芳。曹爽仗着他是曹魏宗亲的关系,排挤

高平陵之变,曹爽听桓范建议能打败司马懿吗?看谁支持他俩就知道

很难说最后谁胜谁负,结果难料,如果按逻辑分析的话,曹爽赢不了。当燕王朱棣以800士兵起兵反抗朝廷时,面对朝廷的数十万大军,有多少人会想到朱棣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决定谁胜谁负不仅仅靠实力,而是各种因素的叠加。一、双方实力对比司马懿控制了京城与太后,他自带的有三千

司马懿后代被屠戮殆尽,无一幸存,他们到底得罪了谁?

有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其实是在犯蠢,司马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他知道自己后人的下场,肯定不会夺取曹魏的江山了。公元249年,已经70岁高龄的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的大权。皇帝曹芳沦为他手中的棋子,任人摆布。事情后面的发展有些出人意料,司马懿并没

三国时期,三人加九锡,两人拒绝加九锡,他们都是谁?

九锡是我国古代皇帝赐给有特殊功勋的诸侯、大臣们的九种礼器,这九种特赐用物在《礼记》中有记载,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如果哪个大臣被皇帝赐给这些东西,这个大臣的祖上都会冒青烟。三国时期,有三人加九锡,还有两人拒绝加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