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虽然只是虚指,但在分封制度下,周朝的确诞生了大量的诸侯国。
至于最小的诸侯国究竟有多小,具体的确切数字并没有记载。
但可以确定的是,一些诸侯国可能仅有如今一个县,甚至一个村子的大小。
东周大墓,东夷小国
1982年时,山东临沂河东区凤凰岭出土了一座东周大墓。
该墓的封土高大,面积将近100平方米,陪葬品数量多、规格高,除车马器物外,还有14具殉人。
其中一名殉人的脚下,出土了一件青铜凤头斤。
“斤”是兵器,同时也是象征军事权力的礼器。
所以这件凤头斤应该是在祭祀活动时,表演“大武舞”的领舞所使用的道具。
凤鸟是东夷族的图腾,这样凤首鸟尾的造型,在商周时期的其他大墓中并没有出现过。
而这件凤头斤的出土,也反映了当时东夷的图腾信仰与周人礼乐文明的融合。
专家还在这座墓中发现了殉人、殉狗、腰坑等墓葬习俗。
周朝废止了商代的人殉。
虽然春秋以前的“人”指的是士人以上的贵族,不包括平民与奴隶,但周是明确禁止了以贵族为殉品的。
而这座东周大墓中却出现了身份很高的殉人。
因此,通过墓葬结构、器物形制、墓葬风俗等,专家推断该墓墓主应该是东夷族人。
而在东周时期,位于临沂市境内的东夷国家,只有鄅国。
鄅国,位于如今的山东临沂北部。
在临沂的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国家就是鄅国。
当时的临沂是东夷的地盘,而鄅国是妘姓国。
妘姓是祝融八姓之一,也就是颛顼帝之孙祝融的后裔。
东夷族那时候建立了许多古国,可说是“国”,实际上还是更像氏族部落。
那么鄅国这个国家到底有多大呢?史料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是如今的鄅古城村,位于临沂市兰山区,兰山区总面积839平方千米,而据推测,鄅国的国土面积还没有半个兰山区大。
这样一个东夷袖珍小国,文献中的记载是非常少的。
可以说唯一有文字记录的事件,就是鄅国的灭亡。
二十四史中有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北齐书》,作者是隋唐时期的史学家李百药。
《新唐书·李百药传》中说李百药其人,自幼聪慧,好学博闻,七岁就能做文章了。
据说有一次,李百药的父亲和朋友在一起读南朝文学家徐陵的文章,其中有一句“刈琅邪之稻”,众人不解其意。
而李百药听了,便走上前对他们说:
“《春秋》中有‘鄅人藉稻’,杜预注解说‘鄅国在琅邪’。”
众人惊讶不已,都称赞李百药是神童。
所以,后世常以“琅琊之稻”来赞誉早慧的孩童。
至于“琅琊稻”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水稻的品种,因多产于古琅琊而得名。
古琅琊的辖区不断迁移,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今的山东临沂,沂水流域也是琅琊稻的主要种植区。
周朝时,琅琊稻就已经在山东半岛种植了,而鄅国的灭亡,就与这琅琊稻有关。
鄅人藉稻,邾人袭鄅
据《左传·昭公十八年》所载:
“六月,鄅人藉稻。邾人袭鄅,鄅人将闭门,邾人羊罗摄其首焉,遂入之,尽俘以归。”
分封制度下,诸侯国的爵位也分好几档。
当时的齐国是侯爵国,所以国君生前就被称为齐侯;郑国是伯爵国,国君就是郑伯。
而鄅国则是其中地位比较低的四等子爵国,所以他们的国君就是“鄅子”。
同为四等子爵国的楚国可以雄霸一方,而鄅子就守着这样一个迷你小国,偏安一隅。
但想要过安稳日子也是不可能的。
春秋时期充满动荡和战乱,诸侯国之间争霸割据、兼并扩张的情况屡见不鲜。
大国为刀俎,小国为鱼肉,国力弱小,被蚕食吞并是早晚的事。
“失国之君”的结局,如利刃一般悬在鄅子头顶,让他如履薄冰,如坐针毡。
但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昭公十八年六月,鄅国进入了农忙的季节。
因为在周代,临沂地区是农历六月才开始种植水稻的。
而进入耕种的季节后,天子和诸侯会举行亲耕仪式。
周制有藉田,藉田就是名义上属于天子和诸侯的土地,借助民力来耕种。
亲耕仪式则是表示对农业的重视,以寓劝农之意。
因此这一年六月,鄅子出城,到藉田举行仪式,亲自督耕。
然而这边鄅子正忙着种稻子,那边邾国的兵马就趁虚而入,杀进了鄅国都城。
邾国在鄅国西边,位于如今山东邹城一带。
说起邾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邾国后来改称邹国,也就是孟子的故乡。
邾国实际上也只是一个子爵小国,但邾人尚武强悍,邾子狂妄好战。
所以邾国的军事力量很强,将领也是能征善战。
这样一个邻居,豪横的时候跟鲁国也没少打,更是不把鄅国放在眼里。
于是趁着鄅子出城,邾国直接偷袭了鄅国都城。
鄅国的城门守将看着杀过来的兵马,大概也有些犹豫。
毕竟鄅子这时还在城外边种地呢,要是关上城门,那就是直接把国君关在城外了。
但彪悍的邾国军队根本没给他犹豫的时间,先锋官羊罗直接砍下了他的首级,邾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杀进了都城。
《孟子·梁惠王下》中说: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孟子推崇民本思想,因而反对这样的“不仁”,但邾国恰恰就是这样做的。
如果要灭掉某一个国家,就会掠走这个国家的重器,可以说这是春秋战国时代混战中的法则。
邾国的军队掳走了鄅子的夫人和女儿,掠走了鄅国的珍宝,毁掉了宗庙重器并据为己有。
1982年在凤凰岭出土的东周大墓,根据墓的规格以及出土的文物,考古专家认为这座墓的墓主人应该就是鄅国国君。
编钟、铜鼎,这些都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是传国重器。
而在鄅子墓中出土的重器,几乎都是足残口破,铭文也被磨掉……
几乎每一件都有人为毁坏后,又修补重铸的痕迹。
据推断,这些重器应当就是在与邾国的这场战争中被毁掉的。
依附大国,难逃灭亡
就是这样一场战争,让鄅子国破家亡。
赶回城后只有满目疮痍,尸横遍地,他也只能感叹一句:
“余无归矣。”
既然已经是亡国之君,无家可归,不如就随妻女一起去做俘虏算了。
于是鄅子一路向西,来到了邾国的都城。
他抛下了国君的尊严,请求邾子开恩,放过他的妻女。
在他的苦苦恳求下,邾子同意放了他的妻子,却把他的女儿留了下来。
实际上,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不断。
春秋时期,几乎每天都有小鱼吃虾米的情况发生。
至于邾国灭鄅国,甚至连小鱼和虾米都算不上,充其量不过是蚂蚁吃芝麻。
蚂蚁无声无息的行动,芝麻湮没无音的消失于历史长河,连只言片语都不会留下。
那么邾国和鄅国这一次为什么能被记录下来呢?
就是因为鄅国这颗芝麻,与宋国有关系。
《左传·昭公十九年》载:
“鄅夫人,宋向戌之女也,故向宁请师,二月,宋公伐邾围虫,三月取之,乃尽归鄅俘。”
鄅子的夫人,是宋国大夫向戌的女儿,也就是那个“弭兵”运动的发起者。
同样都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为什么堂堂鄅国君主,却只能和宋国的大臣攀上亲家呢?
这主要还是因为宋国的地位非同一般。
从周成王《有客》一诗中可见,周王朝礼待宋国,是把宋国当作客人的。
宋国是商朝后代,周灭商后,周公安抚遗民。
周成王将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分封为宋公,一等公爵,并于商丘建立了宋国。
宋国地大物博,物产丰饶,且不需上贡。
再加上继承了商代经商的传统,所以宋国的经济也比较繁荣。
虽然说宋国死要面子活受罪,不结盟还爱撩架,但有着很好的原生条件。
所以宋国虽不是什么超级强国,但也处于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
鄅子和夫人离开邾国后无处可去,便往南行,到宋国投奔岳父向戌。
向戌是主张弭兵的,但自家的事也不能善罢甘休。
于是命他的儿子,也就是宋国的将领向宁,上奏宋公,请他出兵讨伐邾。
宋公是要给重臣面子的,何况还能借此发一笔财,便答应了下来。
昭公十九年,宋公伐邾,三个月后,拿下了邾国重镇虫邑。
此时的邾国,心中必然是很慌张的。
南有宋,北有鲁,夹缝中生存的邾国最怕的就是被两面夹击。
于是邾子赶忙讲和,归还了鄅国的俘虏和珍宝重器,承诺不再攻打鄅国。
就这样,有了宋国相助,鄅国大仇得报,并恢复了国都。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向宁在宋国发动政变,失败逃走。
失去了强大的靠山,鄅国再次被邾国覆灭。
再后来鲁国攻打邾国,鄅国的故土就被割让给了鲁国。
于是,这片土地又变成了鲁国的属地,而鄅国就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弱小国家,夹缝生存
春秋时期,类似鄅国这样的国家还有很多,但命运却有所不同。
比如说淮河流域的许国,就是一个村镇级别的小国。
据估算,许国的面积仅有25平方千米。
春秋时期狼烟四起,小国若是不想被蚕食,就只能依附于大国。
许国地处中原,地理位置很好,因此周围都是虎视眈眈的大国。
为求自保,许国不得不依附于楚国。
为了生存,从公元前576年开始,70年间,许国经历了五次大迁移,整个国家都在流亡。
战国初期,许国被楚国所灭,故地被韩、魏两国瓜分。
这样一个袖珍小国能绵延近700年,也称得上是一个奇迹了。
而位于今山东省滕州市的滕国,也是一个小国。
大家熟知的成语“取长补短”,就与滕国有关。
“取长补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相传,滕文公当太子时,有一次路过宋国,就去拜访当时正在宋国的孟子。
孟子与他谈论治国之道,鼓励他效仿尧舜,施行仁政。
孟子说,如今的滕国,如果去掉长的地方补到短的地方,那么算起来面积能有方圆五十里。
只要施行仁政,滕国也可以变得富裕强大。
从孟子所言“取长补短五十里”可以看出,滕国的地形应该是比较零散的,且面积很小。
毕竟商周时期的一里比如今的一里还要短,只有400米左右。
但滕文公的确是一位富有贤能的君主,以勇于学习和实践的精神、不甘落后的态度以及善于治国的才能而闻名。
他不因滕国的弱小而自卑,虚心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
滕文公听从了孟子的教导,实行仁政,推行教育,使滕国声名鹊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善国。
滕文公的治国理念和实践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吸引了许多名家和有才华的人士前来定居。
他为保障滕国的长久存续,听从孟子的建议,“凿斯池筑斯城与民守之”。
滕文公的治国事迹也被载入《四书五经》,成为中国古代治理之道的典范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虽有滕文公这样励精图治的君主,但滕国还是太弱小了。
那时候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想要生存的确不是易事。
滕文公离世之后,他的儿子滕元公继王位。
滕元公二十年,宋康王起兵灭滕。
滕国灭亡时,是公元前296年,再过75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彻底结束了。
作为一个小国,滕国能坚持到这么久,已经是非常不易了。
参考文献
[1]张书畅.关于东夷古国——鄅国的相关考证[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7):102.
[2]高建民.滕国故城话今昔[J].春秋,2003(02):61-62.
[3]贾志刚.春秋小国生存之道[J].新城乡, 2015(2):2.
[4]张金凤.许国青铜器简析[J].收藏家, 2018(8):6.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