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我们谈起三国时代的千古奇军吕蒙时,很难不将他与另一名将关羽一同提起。两人同为一时战史上的杰出人物,却在后世得到了南辕北辙的评价——关羽是永恒的英雄,吕蒙则成为传世骂名。那么,这个曾经彪炳战史的军事奇才,又是如何沦落至此的呢

不孝子弟初历血雨腥风 吕蒙生于汉灵帝时期,家境并不富裕。根据史书记载,他少年时期性格躁动不羁,对读书知识不感兴趣,却极为好斗,常常聚集一群小伙伴在乡间横行霸道。村里的长辈甚至断言他长大后必将成为地痞流氓。 然而命运弄人,吕蒙的一生却并未被这些看衰的话语所束缚。公元184年,著名的黄巾军起义在全国范围内爆发,战火一发不可收拾。正值壮年的吕蒙选择投奔当地豪强孙策麾下,在这位日后成就霸业的东吴开国名将手下效力,正式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刚刚入伍的吕蒙只是一名普通官兵,但他勇猛善战的天分和潜质很快便得到孙策的赏识。在与黄巾军和袁术军的多次交战中,吕蒙都立下了漂亮的战功,很快便升职。孙策去世前夕,吕蒙已然成功晋级为一名千夫长。 这一阶段的锤炼,使还在二十出头的吕蒙初次历练了军旅生涯中的血与火。在数年的戎马征战中,他见识到了生与死的残酷,也清晰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奋勇向前,才能在乱世中打开一条路来。军功和升迁成为吕蒙奋斗的动力,驱使他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军事奇才 进入东吴阵营后,吕蒙得到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在孙权统领下,他率部参与了夺取江东、激战西凉等重要战役,立下不少头功。 随着时间的推移,吕蒙也从一个小千夫长逐步成长为重要大将。他深谙用兵之道,不断磨练自己的军事技艺。除了勇猛善战的品质外,吕蒙的谋略能力也在实战中不断增强。在一次次战役的历练中,吕蒙悟出了不少军事奇招,让敌方防不胜防。

比如在夺取某座重镇的战役中,吕蒙便使用了反间计,先派心腹招降了城池中的几名守将,再趁夜色偷袭,一举拿下要塞。在与西凉军的决战中,他又布下许多埋伏,将敌军引入死地。吕蒙屡次使用这样的计策和战术,为东吴军立下汗马功劳,也让自己的名声与日俱增。 到孙权中期,吕蒙已然是一名独当一面的军事家。他不但指挥有方,而且总能在关键时刻制定出奇兵绝招,助东吴取得战略性胜利。正是强大的实力,让吕蒙在军中也建立起了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背叛盟友,道义构成污点 在夺取荆州的战役中,吕蒙便采用了反间计,先招降傅士仁、糜芳等人,再假扮商人渡江,终于成功生擒蜀汉名将关羽,为东吴赢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正是这次采用诈降和偷袭战术击溃对手的行为,也让吕蒙在日后遭到很多非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评价,主要在于当时东吴与蜀汉之间正存在军事同盟。为对抗北方敌人,两国结成联手之势。关羽北伐曹魏也是建立在东吴能守好荆州境内的前提下。 然而,吕蒙却在这个节骨眼提出背弃盟约,趁关羽兵力空虚之机偷袭荆州。进言成功后,他带兵渡江,用反间和诈诈之计,终于生擒关羽。这无疑是对武人誓言的背叛,也令蜀汉军陷入无比窘迫的境地。

在古代社会,诚信至关重要。吕蒙这种明知结盟,暗中生变的做法深受当时士大夫的诟病。此外,他还假扮商人欺骗对方,也被批评缺乏骑士之风。将本可正常商业往来的百姓也牵扯进了战争之中,进一步打击了吕蒙的社会形象。 所以,尽管这次行动确保东吴获得战略性胜利,但吕蒙本人的名声却因此遭到很大打击。更有甚者,他成为民众心中卑鄙小人的代表。这无疑为日后他成为千古骂名埋下了隐患。

斩杀忠义标杆 道义溃败难容 关羽一直是江湖间忠义仁德的代表,广受百姓爱戴。他一生跌宕起伏,最终壮烈成仁。而在古代社会导向下,忠义之士常被视为人民心中最高标准的体现。所以关羽的形象与日俱增,对他的景仰之情也愈发高涨。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伦理预期下,吕蒙的所作所为更显难容——他不但背叛同盟,采取卑鄙手段,还斩杀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忠烈之士。在当时主流价值取向看来,这样的作为完全颠覆了人们对英雄的定义,触动了道义的底线。 其实,即使放在当今,背信弃义,暗算敌手也依然难以为世人所接受。何况吕蒙生活的时代更加强调规则与名分。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势必会遭到难以想象的抨击。尽管取得战果,但以吕蒙的名声还是因此一蹶不振,成为千古骂名。

两人定格为英雄与骂名 既是功臣,又是骂名——这样的双重身份令吕蒙在历史上定格为一个矛盾的符号。与此相比,关羽则成为千古流传的忠烈精神象征。他那意气风发、视死如归的形象深深打动着每一个读史者的心。 后世小说家和剧作家不约而同地将两人分别塑造为英雄和反面教材,使得他们在民间的印象愈发对立。久而久之,吕蒙成为代名词般的骂名,关羽则是永远值得敬仰的民族英雄人物。

其实放在今天,我们不难发现,吕蒙和关羽都只是处在乱世中的普通人,都有普通人的心理需求。只不过最后结局截然不同——一个成就千古正名,一个却堕入万劫不复。 命运常开玩笑,让同出一辙的人也走上不同的道路。吕蒙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一位本可立下赫赫战功的杰出军事家,却因为一时道义约束没能跨越,就此一蹶不振,成为永世罪人。

结语 历史并不一定站在道义的立场,但民族集体记忆决定了某些定式会牢牢根植。从这一意义上说,吕蒙骂名成因并不完全在个人,而是古代价值体系所限。 当然,反思吕蒙,也不应一味责难。放在当时,能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决定他不得不为成果而奋斗。我们不必为古人裁决对错,只需客观评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