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午,“螺蛳粉 增臭剂”词条登上微博热搜。
近日,成都市监局工作人员巡查了一家评分为4.7分、月销四五千份的外卖螺蛳粉店。在后厨发现了专门给螺蛳粉加臭的加臭剂等,监管人员被熏出“痛苦面具”。目前,该店铺暂停营业。(3月21日中新经纬)
监管人员被熏出“痛苦面具”。(图源 成都市场监管短视频账号)
据了解,涉事店铺所用的螺蛳粉增臭酱价格约为每公斤47.6元。商品详情页写着“每斤螺蛳粉汤只需加2g即可”。大致测算,一袋增臭酱可以完成500碗螺蛳粉的“增臭”工作。
广州日报:“人工”增臭,大可不必
螺蛳粉中能否添加增臭剂?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者,如果是按正宗制作工艺,螺蛳粉本身就有其独特味道,根本没有必要加入任何增臭剂。二者,如果一些商家为了谋利而不顾道德,违规使用添加剂,那就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现实中,由于螺蛳粉制作过程较为繁琐,一些商家为了省工省料,会使用增臭剂来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误导了消费者对螺蛳粉的认知。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又会危及行业本身。当务之急,是要全面排查相关市场,“挖出”不良商家,依法打击鱼目混珠的不法行为,才能防止隐患“爆雷”。
潇湘晨报:要管好“科技与狠活”
为什么一些商家依然想要“臭上加臭”?原因可能有:主观上,想在“臭”上面做文章:更臭,似乎感觉更正宗,为此而来的食客就更多。客观上,难以获取到正宗原材料,制作过程也不规范,加点增臭剂, 以显得像那么回事。
近年来,食品添加剂问题不断引发热议。“科技与狠活”切中我们内心的点,是对吃进嘴里食物的不确定性。那么,对于食品添加剂的监管,能否考虑实行全品类全流程追溯管理?哪里生产、销往哪里、用于哪种食品,不但监管部门有据可查,消费者对食品中添加剂情况也一目了然。消费者对食品健康的追求,是天然的正义。相应的监管应随着时代越来越严。
封面新闻:工业食物正在摧毁寻味的意义
“增臭剂”的曝光,在一瞬间,摧毁了“螺蛳粉的臭”是“时间发酵的味道”的浪漫主义叙事。当加臭剂“点石成金”,让螺蛳粉汤秒变“酸爽鲜香”,市面上那些“螺蛳粉”,似乎也变得面目可疑起来。一碗原本独具风味的地方小吃,沦为了“勾兑调制”的流水线式工业食品。这不仅仅是烹制过程的偷工减料,更是一种食物本身的降格,是对食客的欺诈与羞辱。
调味膏、添加剂等等并非必然就“不安全”。带来巨大震撼的“增臭剂”,是不是合乎标准、无毒无害,后续还需详细鉴定甄别。可确知的是,“增臭剂”的横空出世,又一次强化了大众对“都市流行小吃”的想象幻灭。化学实验室一般的试剂反应,取代了食材、厨师、火候与时间的魔法,“诈术”仿拟了“本味”,寻味的意义感,无可避免地消弭了。
北京青年报:别让增臭剂搞“臭”了行业
商家是否使用增臭剂,绝非小问题,而是事关消费者知情权和食品安全的大问题。根据食品安全法,对新上市的食品添加剂,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论证,对于不符合安全标准,或者未得出明确结论的,则应慎重使用或者禁止使用。同时,在使用食品添加剂过程中,必须符合限量标准。
虽然商家称产品也是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有检测报告的,产品质量都是有保障的。但这不代表其可以名正言顺地往螺蛳粉中添加,更不代表其可以瞒着消费者偷偷添加。尤其是,很多消费者之所以喜欢螺蛳粉,关键在于其喜欢“天然的臭味”,而非增臭剂带来没有灵魂的“臭味”。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