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看历史上的猛人顶着大肚腩,大概率会觉得古代那些敏捷而又强壮的胖子,跟今天的肥肥没什么两样。 你以为的“健壮”——一块接一块的腱子肉,不袴出点线条轮廓,自己都难为情说你是男子汉。 所以,你认为古画里的将军看起来大腹便便时,会觉得十分臃肿,比起C罗苛求的体脂率,简直是生活奢靡的典型,难以披挂上阵。 别说穿带盔甲了,肯定是一身高血脂、高血糖的恶疾,如何能在敌营里闪躲腾挪,杀进杀出呢? 再加上受《终结者2》里阿诺、《第一滴血》《敢死队》里的史泰龙等金属肌肉男的影响,就逐渐形成了猛男就应该是肌肉发达兼身材匀称的认知。
问题是,类似的电视明星,抛开影视加工后,如果真把他们放到冷兵器时期的沙场中,让其穿上铠甲,举着长矛,在人堆里厮杀,估计活不过半集。 而看起来顶着大肚腩的壮男,其实在冷兵器时期的存活率最高的。 想想成语里是如何描述猛人的?腰大十围,膀大腰粗。如果要满足类似条件,腰不宽、没有体脂积累,是没法实现的。 古代武将讲拉得动强弓、使得动长刀、举得动大盾,就需要力量。力量的源泉是啥? “腰腹”! 从个体塑性角度出发,前腹、肩部、胸部、上臂,是整个人体的最显眼的地方,练出来是真的漂亮,但用于近距离搏斗,没啥鸟用。
古代战场,对于急需的挽弓、劈刀等动作,真正支撑的部分基本上是环绕在腰部一圈的部分,所谓“气沉丹田”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人的腹肌练得七块八块的,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定的脂肪覆盖和保护的话,格斗时连续使劲大概率会造成疲劳损伤。所以,即使是今天的ufc,举重运动员,或者大力士,都不会苛求所谓的黄金比例,甚至顶着一副啤酒肚,是有道理的。 “缓冲”! 冷兵器时期,人堆里往返厮杀,冷枪暗箭乱戳,就算你会分身术也是分身乏术,或多或少也会挨上几下,保住性命是最重要的。 一个有脂肪的大汉穿着盔甲和一个匀称的健美运动员的不同,就在于从挨打的效果来看,相当于增加了一圈缓冲垫。踢过球吗?足球运动员在接高难度传球瞬间都会有一个反方向卸力的轻微动作,也就是尽量延长接球时间以防止接飞,就是这个道理。 战场上的穿刺劈砍,先是盔甲承力,然后是脂肪受力,最后到达脏器。体脂越多,提供的缓冲时间越长,受到的伤害越小。所以胖娃一般比干豇豆更皮实、耐造。 说中国古画不写实的,这是1号坑里的将军俑,基本上依着秦代官兵的真实比例雕刻的。你觉得他的比例匀称吗?同样是小腹外挺。
《战国策》里有秦代军人上战场不披甲的描述,光着膀子作战,左手拎首级,右臂挎个战俘,因为你得把敌人的脑袋带着回记录员面前当证据。 捎带,古代作战经常遇到远距离行军、被包围的情况,倘若失去脂肪垫底,你让如今那些健身房里的八块腹肌试试?体脂率9的饿一顿?人就垮了。 “动能”! 历史上的名将画像里面,关羽是啤酒肚,唐太宗是啤酒肚,宋太祖是啤酒肚,岳武穆同样是啤酒肚,哪怕是到了清末,僧格林沁同样是大腹便便的。
正史中还记录了一位胖子上将的外貌。此公就是唐末顶级军阀——安禄山。
名副其实的腰宽十围,肉都掉到膝盖了,150公斤,问题是肉多不影响敏捷,还能玩胡旋舞。
还记得中学的动能定理吗?FT等于MV。M是质量,保持速度和距离不变,M越高,击打力越强。胖将军骑马砍杀的状态绝对很有画面感。 其实直观点的回答,职业拳击里同体量的刘易斯和约书亚。刘易斯是典型的南美矮胖挫,看起来像不像哪部美剧中喜剧演员?跟职业拳击有半毛钱关系?
约书亚,大不列颠腱子肉,被誉为拳王转世。
看完照片让你赛前押宝你压谁?90%的人会选约书亚。然而两人第一次交手,小胖完全碾压肌肉男,根本不是对手。赛前那些吹嘘约苏亚什么闪躲腾挪,什么灵敏过人,什么爆发力强的。战至最后,黑又硬在白又肥面前,基本局面就是不停退、不停地躲。
尽管第二次交锋,拳王转世搬回一局。但靠的是点数。从实际交手场面来看,实事求是的说,约苏亚基本上是把规则利用尽了,把战术研究到极致。倘若把两人从竞技赛场换到街头或者无限制条件下,1对1,撤掉时间限制、裁判规则,一战定生死,大概率能取胜的还是刘易斯。换句话说,古画里的将军造型,是反映真实情况的。 真实的花木兰你觉得是这样?
其实很可能长这样。
或许这样才可能从军12年,安能辨我是雄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