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周第一霸主,郑国一度为“天下诸侯,莫非郑党”,但这个称霸诸侯的国家,却留下了很多谜团,其中之一是郑国初封地之谜。
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厉王之子、周宣王之弟姬友被封于“郑”,由此建立了郑国。西周末年时,为了躲避狄戎,郑桓公迁到河南,建都于如今的郑州新郑,主要版图位于今河南郑州一带。
也就是说,“郑地”原先在西部,郑国东迁将地名“郑”带到河南,并将之命名为“新郑”。既然如此,最初的“郑地”在什么地方?
古人考证明显错误
东周郑国定都新郑,这一点没有疑问,但郑国初封之地在什么地方,古人考证出现明显的错误。
史记郑世家中说“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但没有指名“郑”在什么地方。对此,汉书与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等考证认为“郑地”位于“棫林”,就是西汉京兆尹郑县,就是今天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位于渭水之南,这也是郑国初封地最流行的观点。
但左传记载春秋棫林共有两处:其一是襄公十四年,晋国率小弟伐秦时“济泾而次”而“至于棫林”,说明棫林在泾水以西,与郑县或华州区相矛盾;其二是襄公十六年,晋国率领一帮小弟讨伐许国时“次于棫林”,其中“棫林”大概在如今河南平顶山市一带。
可见,郑国初封于渭南华州区之说必然错误,而应该在泾水以西。但泾水以西范围太大,那么最早的郑国到底在哪呢?
西周金文改写认知
清朝时期,陕西宝鸡出土了一件西周青铜器——散氏盘,记载夨(cè)氏赔付散氏土地之事,划定地界时经过“棫”地。夨氏、散氏均在今宝鸡境内,那么郑国初封的“棫林”在宝鸡一带?
巧合的是,在宝鸡一带出土了诸多西周青铜器,其中常见“郑”地,比如大簋有铭文作“王在郑”,旂伯簋云“王格郑宫”,下图吕簋铭文记载“王若曰:吕,更乃考总司郑师氏”等。总之,郑地不仅有西周天子宫室宗庙、王朝机构和贵族邑落,还驻有西周军队“郑师氏”。
除此之外,考古发现春秋时宝鸡凤翔秦都雍城遗址中设有大郑宫,还有棫阳宫遗物等。需要注意的是,郑国初封于“郑地”或“棫林”,而秦国雍城遗址中既有“大郑宫”、又有“棫阳宫”,如果只有一处巧合,或许还不能判断,但出现两处巧合,这显然不是偶然的。
正因如此,学者杨坤《并令簋“邑于郑”与西周王朝的西北经略》文中指出:“秦大郑宫的得名,与西周奠井、西郑、桓公所封之郑国都有明显的渊源关系。而秦昭王所建的棫阳宫,与地名淢、棫林、 林也有直接关系。”
总而言之,综合文献记载、出土金文及考古材料,现代学者普遍认为“郑地”在今宝鸡凤翔雍水北岸一带,即郑国初封于此。
难怪西戎轻易灭周
以今天周原考古看,周原遗址才是宗周,西周贵族聚集之地。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在于周原遗址地窖中,考古发现大量青铜器。只有突然遭到入侵之时,才会将大量青铜器藏于地窖,防止被敌人抢走。相反,丰镐遗址中却没有这种现象。
既然宗周在周原遗址,那么郑国所在就变得极为关键,因为郑国所在的宝鸡凤翔雍水北岸一带,恰好处于千河流域出口一带。西周中期之后,伴随着西戎兴起,周人在陇东逐渐衰退。当时,从陇东到关中平原主要通过泾水河谷与千水河谷,在陇东衰退之后,周人重兵扼守这两条通道抵御西戎入侵,册封郑国应是加强千水河谷防御的重要措施之一。
西周青铜铭文记载,西周晚期戎族多次入侵,比如周宣王四十二年逑鼎记载“蠢玁狁出捷于井阿”,散氏盘铭文可知“井地”就在今凤翔一带,因此千水河谷防线已经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重要防御力量的郑国迁离,必然导致千水河谷防线遭到进一步削弱,更便于西戎打破防线,直接兵临宗周城下。
可见,西周灭亡固然原因很多,但作为重要防御力量的郑国东迁,不仅进一步摧毁周人抵抗意志,而且直接大幅度削弱了战略防线的防御力量,因此郑国东迁是西戎轻易灭掉西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余论
渭南华州区被误认为“郑地”,既可能与古人误将丰镐视为宗周有关,也可能源于郑国多块封地的缘故。前者暂且不谈,考古已能澄清误解,后者情况如下。
史书记载,春秋前期郑庄公与鲁隐公交换土地,即郑国“祊地”在鲁国附近,鲁国“许田”在郑国附近,于是两国交换。
鲁郑土地为何远离封国,原因在于郑国“祊地”用于祭祀泰山,鲁国“许田”用于朝贡成周洛邑。如此,郑国朝贡成周的土地何在?以史书记载看是在“留地”,或许“留地”就在渭南华州区,也是郑国东迁的第一站。
也就是说,郑国初期至少有三块封地,一块是宝鸡凤翔的“郑地”,一块是用于朝贡成周的“留地”,一块用于祭祀泰山的“祊地”,其中“留地”因在郑国东迁途中作为过渡,因而被后人误解为最初的“郑地”。
参考资料:史记、左传、汉书、《并令簋“邑于郑”与西周王朝的西北经略》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