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西周时期就逐渐形成了这种观念,一直传承到今天。《孝经》中写道:“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几千年来,尽管经历了多次王朝的更迭,皇帝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不论是谁当皇帝,都希望天下百姓能恪守孝道,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忠于皇帝和朝廷。若一位将军是个不孝子,想让他对皇帝忠心,压根是不可能的事。

古代不少文学家和思想家,都曾对孝道进行过阐述,如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说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尊为儒教始祖的孔子,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他是古代最厉害的老师之一,一生培养了三千名弟子,其中能达到贤人境界的就有72人。孔子去世后,弟子就把他生前言行记录下来,从而就有了经久不衰的经典书籍《论语》。

孔子对“孝道”有深刻的理解,世人皆知的“父母在,不远游”的名言,就是在提出的。这六个字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如果父母健在的话,就不要到距离家乡很远的地方,便于照顾年迈的父母,也能及时尽孝。然而,在“父母在,不远游”的后面,还有4个非常经典的字,却经常被我们所忽视,即“游必有方”。

为何孔子提出了“游必有方”的观点呢?对于古人来说,建功立业,杀阵杀敌,发挥自己的才华,实现内心的理想和抱负,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啥事也不干,一直呆在家中不出去,就算是他相当孝顺,也不是最理性的做法,甚至被认为是“愚孝”,在孔子看来,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孝子可以到外面做官或者游学,但心中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的方向,不能为非作歹,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可以不务正业。另外,不管到哪里去,一定要告诉父母,这样他们也能放心,也会理解和支持儿子的做法,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游必有方”。若是不把自己的决定和目的地告知父母,整天让他们担心的话,即使再有成就,也违背了“孝道”。

虽然“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是孔子在2000多年前说的,但直到今天依旧值得世人学习。现如今,生活节奏比古代快了很多,年轻人为了生活而远离家乡,甚至到千里之外的大城市打拼,尽管内心想一直陪在父母身边,好好地照顾他们,却因现实的原因不得不去努力奋斗。无论我们去哪里闯荡,一定要经常给父母联系,不让他们太过牵挂,而且要谨记“常回家看看”五个字,毕竟“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