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威大大下降,而诸侯开始兴起、争霸。本来,这些诸侯国的焦点是在中原地区,那里是古代经济和政治的中心。然而随着秦、楚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局面更为复杂。不过,在春秋中后期,地处东南的吴、越两个小国更如同黑马一样,抢走了最为光彩的戏份。 尤其是吴国,在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任命孙武、伍子胥为将,一度攻破郢都,差点灭亡了楚国,又在艾陵之战中击败了齐国,并与晋国在黄池会盟。此时的吴国,豪取东南十几个小国,俨然一副春秋霸主的姿态。

吴国为什么这么彪悍,历史上有很多种解释。除了民风强悍、将领才华横溢以外,吴国在兵器上的优势也很重要。吴王阖闾、夫差本人就是兵器大师,酷爱武器,而吴越之地拥有欧冶子等人为代表的铸剑高手,因此,吴国的军队“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 。 吴国的扁诸之剑,在后来被称为楚式剑,其实都是仿造吴越剑的形式改造的。另外,吴国军队还配备有吴国刀,这是一种曲刀,刀刃呈曲线形,非常适合在南方地形狭窄、植被茂盛的条件下开展白刃战。

这种曲刀,在历史上的名气本来不大,没想到大约是在唐朝的时候,却突然火爆起来,曲刀被称为“吴钩”,成为了文人墨客咏叹下的神兵利器,更成为了男儿刚毅顽强的符号和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最著名的是天才诗人李贺在《南园十三首其五》中的千古名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如果嫌弃李贺还不够分量,那么光芒万丈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也有同样精彩绝伦的诗句。李白在《侠客行》中第一句就是: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这一把寒光凛凛的吴钩,在大胡子的刺客手中,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芒,似乎要将天下的不平统统打破。

杜甫也不遑多让,他的诗以厚重为主,却不乏浪漫气息,在《后出塞五首其一》中他先是指出“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随后又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最后,从军士兵满怀豪情,自信地投入沙场,却以“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结尾。 在崇尚诗歌,更崇尚武功的唐朝,诗人们竞相赞颂这件武器。卢殷会告诉世人:“楚兰不佩佩吴钩,带酒城头别旧游。年事已多筋力在,试将弓箭到并州。” 李益则会“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就连田园诗人王维也很羡慕地说:麒麟锦带佩吴钩,飒踏青骊跃紫骝。至于说本来就是边塞诗人的王昌龄更不愿意放弃这个题材,他在《九江口作》中将吴钩与忠君报国直接联系起来: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唐朝是诗歌文化的巅峰,之所以对吴钩这么情有独钟,必然会影响到后世,让“吴钩”这件古代并没有真正命名的武器,越来越火。比如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写道“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在宋朝被灭时,文天祥还以此激励后人复国:今吾抱何恨,恨无匡复姿。含笑看吴钩,回首蛟龙池。

直到清朝的时候,吴钩依然是文人墨客竞相传唱的对象。李鸿章年轻的时候,入京参加考试,也写下了《入都》十首以抒发自己立志报国建功的胸怀,其中一首是: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吴钩,就这样在唐代诗人的集体炒作下,莫名其妙火了,也莫名其妙成为了文人渴望沙场建功立业的象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