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福山区回里镇顺泰植保半月湾基地的葡萄大棚开始收获第一茬大球盖菇。

只见葡萄架下,一朵朵蘑菇如“小伞”般从秸秆中冒出头来,星星点点,密密麻麻。熟练的菇农们掀开稻草,轻轻一扭,就将蘑菇整朵拔起,码进筐里。酒红色的菌盖,粗壮的菇柄,憨憨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可别小看这一朵小蘑菇,它既能让种植户增收,还能改善果园生态,一举两得。”正蹲在地上调查菌菇长势的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站站长王英磊介绍说。

原来,他们在鲁东大学农学院走访时听说了果菌间作技术。通过在果树下面种植菌菇,可以在不影响果树正常生长的情况下,多种植一茬菌菇,为果农增加收入。

烟台是著名的“水果之乡”,各种果园星罗棋布。更重要的是,各种果树有长时间的空闲期。比如,葡萄从10月至次年3月底,有近半年的空闲期;大樱桃从6月中旬至次年3月底,有9个月的空闲期。期间,果园没有任何收益,成为待开发的“闲地”。

“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么久的空闲期,等于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额外开辟了大块良田。”他说。

考虑到果菌间作的巨大社会效益,去年,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鲁东大学农学院食用菌系种下第一批大球盖菇。

“对种植户来说,它的栽培技术非常简单、易上手,算是菌菇类的‘入门级’。所以,在业内有个别名,叫‘傻子菇’。”鲁东大学农学院食用菌系主任、副教授李维焕说。

大球盖菇的产量高、效益好。李维焕介绍,根据不同的管理水平,果菌间作的大球盖菇亩产量在2000斤-3000斤不等。按照当前市场行情,扣除成本后,亩均净收益可增加5000元。

“这是第一茬菇,我们找了一行测算了一下,60米收了250斤菇,产量和品质非常可观。”顺泰植保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可观的经济账外,还有一笔重要的生态账。

王英磊说,种植大球盖菇的原料来源十分广泛。比如,秸秆、玉米芯及修剪果树的枝条等,均是烟台常见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将其用于菌菇生产,既解决了乱堆乱放和随意焚烧的污染问题,又通过粉碎加工,在果园里实现了废物利用。

而使用后的料堆可以作为有机肥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改善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对土壤起到重要的改良作用。

“尤其是一些老果园,经过长期不科学的种植管理后,土壤出现明显的板结、酸化、肥力降低。这种情况,通过种植大球盖菇可以有效改善。”他说。

此外,在果树下种植菌菇,还可以提高地温,促进果树早开花、早结果,进而提前上市、抢占商机。对广大果农而言,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益。

取之于地、用之于地,一条完整的菌菇循环产业链已经形成,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新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更加绿色低碳,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绿色动力’。”他说道。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量快速增长。有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3933.87万吨、总产值3126.67亿元。2021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和总产值分别达到4138.92万吨、3362.32亿元。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的菌菇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水果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防风遮雨棚的简易设施越来越多。我们希望把两个产业结合一下,在果树下面种植食用菌。”王英磊说,“现在是示范阶段,待间作模式成熟以后,可以在全市进行大面积推广。”

他表示,下一步将与鲁东大学农学院食用菌团队加强合作,针对烟台不同的水果种类,试验不同品种和配方,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模式。

顺泰植保相关负责人表示,待模式成熟后,未来将考虑发展采摘游,让市民,尤其是老人、孩子们体会亲手采摘蘑菇的乐趣。

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摄影报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