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年间,盛行“门阀制度”,强调门第之分、士庶之别。正因如此,士族子弟仅仅是凭着家族的高贵,便可以步入官场,也因此这些富家子弟们“尊家法,鄙从师”。 甚至到后来还发展出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风气,也就是说,弟子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会感到羞耻,但如果是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则就会表现得近乎奉承。
当年的韩愈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他在面对士族阶级的“门第制度”时,痛心疾首地写下了这句千古名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他想要以此来告诫人们,不应以对方地位的高低作为择师的标准,只要对方有“道”,便可被尊为“师”。 同样的正如《三字经》中记载:“昔仲尼,师项橐。” 古代圣贤孔子就曾经拜七岁孩童“项橐”为师,只因对方比自己更加“博学”。 孔子东游,初遇项橐 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曾在鲁国开设讲坛,当时光是他门下的弟子就有三千多人,除此之外还有七十二位被称为“贤人”之人,彼时的孔子称之为“圣人”也不为过。 在开设讲坛的过程中,孔子听说在莒国东南方向的海边有座名为“纪障”的城池,那里的人们性格醇厚,知识渊博,于是孔子便与众弟子商讨东游纪障城,想要去博其民情,悟其智慧。 几日之后,孔子便乘车率一众弟子游览至碑廓地境。 初入碑廓,孔子与其弟子无不被这里山清水秀的美景所折服,一众人路上相谈甚欢,或是歌颂自然美景,或是感叹此处谷物之丰腴,人民之富饶。
一行人浩浩荡荡朝着东方行进时,所经之处行人无不退让,但车内的孔子却突然听到领车的马夫突然大喊“让路”。 出于好奇孔子从车窗附身向外看去,却只见一垂髫小儿正盘坐在马路中央一动不动,手中还似在摆弄着什么物件。 见状,孔子叫停马夫,对着孩童问道:“车队驶过之处行人纷纷避让,唯恐马夫大意惹祸上身,但你为何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偏不倚的拦在马路中间?无知顽童,此举用意何在?”
听到这话,孩童本就为这行人打扰到自己玩乐而心中不满,现在这位老者更是“出言不逊”,惹得他心中又是徒添几分不满,于是便下决心打算戏弄这行人一番,接着便言道:“此处立有一座城池,您的马车恐怕是过不去了!” 孔子接话道:“你说这里有城池?在哪里?” 小儿言:“就在我脚下!”
听到这话,孔子竟觉得这个小孩气质非凡,有几分不卑不亢,于是便下车移步到小孩身边。 随后低头一看,谁知地上竟然摆放着一个用不同大小石块堆砌而成的“石头城池”。 见状,孔子继续问道:“这座城池立在这里是为何用?” 孩童答道:“抵御车马前进!” 见孔子这幅满脸错愕的表情,孩童继续补充道:自古以来都是车辆见到城池绕路而行,怎么会有城池见到车辆就要搬到别处去的! 往昔之时听说纪障这处地界人民聪明伶俐,但却没想到只是这样一个垂髫小儿的戏言便堵的孔子说不出话来。 也因此孔圣人在感叹此处山高水秀,人民聪慧的同时也只能吩咐马夫绕路而行,莫要踏过这座城池。
再遇项橐,孔子甘拜下风,拜其为师 一路上虽有美景相伴,但即使是孔圣人在遇到项橐这样一个七岁小孩的戏弄时,心中也是难免不快。 于是等车队又往东行进一段距离后,孔子的徒弟子路为了哄老师开心,便故意对着一边田里正在劳作的农夫问道:“请问你现在是在干嘛呢?” 农夫答曰:“锄地。”
子路继续问道:“虽然你整天挥动锄头耕作农田,但你知道你每天要挥动锄头多少下吗?” 农夫听见这个刁钻的问题回答不出,师徒二人因此有些窃喜,然而就在此刻,项橐却从后方“杀出”,并大喊:“我父亲整日都在田里劳作心里自然是知道一共挥了几下锄头,倒是你们这行人每日与马匹作伴,又能不能说出马蹄子每天落下几次呢?” 孔子见又是这小儿出面“作难”,且方才心中那股不快也已经散去,又见着这小儿聪明伶俐,即使是游遍六国也难见一个这样的“神童”,于是孔子便下车对项橐说道: “我看你聪慧过人,不如和我比试一番,我们二人各出一题,若是谁答不上来,那就要拜对方为师!” 听到这话,项橐也只是应了一句:“不可戏言!” 而孔子也是答道:“童叟无欺!” 先是孔子出题,他问:“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五谷,人和万物才得以在这世间生存,那你知道天上一共有多少颗星星,人世间又有多少粒谷物吗?” 本以为项橐听到这话会支支吾吾不知从何作答,但没想到他却从容不迫地说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话毕,还没等孔子从惊讶之中回过神来,项橐继而问道:“人的眼睛之上都生有两撮眉毛,但是你知道你一共有多少根眉毛吗?” 比试进行到这里,孔子已经是面露难色,败下阵来,于是便弯腰弓背预备准行诺言,拜项橐为师。
项橐再“难”孔子,获称号“圣公” 就在孔子准备弯腰拜师之时,却没想到项橐却纵身一跃跳入湖水中,还邀请孔子一起下河沐浴,若是问其缘由,项橐便回答道:“沐浴过后才能拜师行礼,所以夫子也下水来吧!” 见此景,孔子只是以水性不好为借口拒不下水,但项橐却以反驳道:“鸭子生来也不会游泳,不也是在水面上飘得好好的。” 听到这话,孔子也只是应了句,鸭子身上有绒毛,所以才不会沉水。但项橐却依旧是不依不饶,继续追问,葫芦身上也没有绒毛,那为什么它们也不会沉水?孔子继续回答,那是因为葫芦中间是空的,所以才不会沉水。 闻言项橐戏谑一笑,抛出最后一个问题,铜钟和葫芦一样,中间都是空的,但为什么铜钟就会沉到水下去? 听到这里,孔子又一次被问得哑口无言,不知该如何是好,最后也只能是按照项橐的要求沐浴更衣后拜他为师。
被项橐“三难“之后,孔子也是决定打道回府,提前结束东游。
也是因此项橐在后世之中获得了一个别样的称号“圣公”,意为圣人的老师。
其实从不管是韩愈在面对士族阶级愚笨时呐喊的那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还是从孔子东游时被项橐三难最终拜其为师的故事中都不难看出,这些大师时刻都在警醒着世人不管是在何时,不管是在何地,不管是以何种身份自居,不管面对的是怎么样一个“乡野村夫”,我们都应当时刻怀揣着一个好学的心。
况且圣贤如孔夫子在面对智慧高于自己的项橐都能弯腰拜师,承认自己的渺小,又更何况我们这些如同“蜉蝣“般的芸芸众生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