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很多朋友都在服用他汀类药物,但不知道朋友们发现没有,有很多朋友尽管一直规律的吃药,但是心脑血管疾病还是复发了。
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最常见的就是血脂控制的不达标。血脂控制并非朋友们想的那么简单,并没有一个血脂指标,只要超过了就需要吃药,低于这个指标就不需要吃药。
事实上,对于血脂的控制,不同人,要求控制的目标是不同的。更为重要的是,不是吃上药,血脂就一定能达标的。
临床工作中,血脂控制的目标值是基于大规模临床研究的结果,为了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生风险,医生们根据不同风险等级,确定不同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值。
大多数医生和病人都喜欢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当作目标值,但是对这个目标值是多少还不是特别了解。我们首先把朋友们分为低危、中高危、极高危和超高危4个风险等级。
关于风险的分级,张医生在不久前的作品曾经跟大家详细讲解过,今天由于篇幅的关系,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对于这4个风险等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的水平分别为:
低危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3.4 mmol/L;中、高危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6 mmol/L,极高危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8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 50%,超高危病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 > 50%很多朋友看了这些数据后,表示怀疑,这种控制水平也太低了,都低于正常水平了。但这些数据并不是拍脑门得出来的。
设定血脂目标值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大规模 RCT 和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也参考了来自于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和观察性研究的数据。
尽管这些研究没有系统探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具体目标值, 但这些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一致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幅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下降越多。
而且,现实世界中,多项他汀类药物临床研究显示,对于风险等级比较低的朋友,不论中危还是高危患者,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 2.6 mmol/L 以下,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或全因死亡率 。
针对高危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至1.8 mmol/L以下,可以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风险。荟萃分析显示,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到1.8 mmol/L以下且下降幅度超过50%,则可以进一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风险。
因此,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超过50%也应作为降脂的一个强化目标。此外,研究还表明,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4 mmol/L以下,可以进一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风险,且基线风险越高,绝对风险下降越大。这意味着,原本风险越高,收益越大。
但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还不是最低水平,其他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 1 mmol/L以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降低仍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线性负相关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得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降得就越低。
所以指南上认为,确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目标时,应考虑降脂的成本效益。一是,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绝对下降值,二是,治疗对象的基线风险,如果原本的风险并极低,血脂降得再低也没有意义。
根据患者不同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制定不同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即基线风险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值则应越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