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8日讯(记者 孙玥)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9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1%,我国已迈入中度老龄社会。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增强老年人幸福感,充分释放长寿红利,依托于社会养老服务的全面提升。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李微微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并对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作了具体部署。“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多数老年群体的首选,智慧型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迅速、需求巨大。

李微微认为,相比养老机构养老来说,社区居家养老有更多元、更复杂的服务需求与困难,其中最主要的瓶颈就是智能化程度不高,智能化辅具应用不广,智能化产品研发与服务模式的创新滞后。针对这一现状,李微微作为第一提案人,与龚建明、刘艳玲、刘晓冰、张灼华、赖明勇、黄东红、向华、舒勇等其他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加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提案》,提案建议:

一是加强信息化技术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普及应用。居家养老相比机构养老受众巨大,要参照对机构养老智能化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普惠扶持与智能化建设。根据社区居家养老人员居住分散,直接服务不经常,健康动态难监测的特点,加强居家智能化助餐、助穿、助浴、助行、如厕和感知类服务产品的推广,以数字技术加速居家养老服务智能化、便捷化融合,通过服务产品的科技创新,降低居家养老使用智慧设备的支付成本,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的大众化、生活化,让家庭收入较低的老年群体,享受更多更好的居家养老服务。

提案建议,加强对居家养老产品和服务功能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增强居家养老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便利性,推动高龄老人可穿戴传感设备的广泛应用,推广便利化的“一呼百应”智能设备,为居家、社区、机构、老人亲友与医护的快速联动提供信息化支撑,满足老年人居家智慧养老及其子女智慧孝老等需求。

二是支持智能产品植入社区居家养老的深度研发。要加快促进智能化科研成果在养老服务领域的转化,将现代核心技术和智能化的创新模式植入养老服务的相关产业,帮助社区(乡村)和养老企业突破智能服务的技术瓶颈。针对老年群体对数字技术终端使用难的特点,加大对居家养老无介入智能设备的研发力度,对市场高度认可的智能化产品和智慧服务的创新模式,给予专项支持并优先纳入服务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

提案建议,要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科技支撑和政策扶持体系,增强养老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性与驱动力,支持智能化程度高的居家养老生活服务、老年智慧用品的发展,加强以数字技术引领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和服务市场建设,培育一批科技型养老服务产业的龙头企业。选择部分地区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和智能产品应用的试点,逐步完善养老相关产业链条,帮助养老企业实现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增长。

三是健全智能化养老服务共享互通的信息平台。建立养老服务机构的信息交流与管理的统一平台,促进养老企业信息共享和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对包括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身体状况动态远程监测、服务需求预测,服务评价等智能化建设。鼓励养老服务机构运用信息化平台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智能服务,提高养老服务的科学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特别是为独居老人的应急与急救体系建设提供智能化支撑,以平台建设引领居家智慧养老服务,

提案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和员工在共享互通平台的注册与备案制度,完善从业人员的网络课堂,加强对信息化设备的使用,信息化系统的运维,信息安全的保障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