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海拔2800米的青藏高原东部农作物陆续进入生长期。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田间地头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优质种苗落地生根、科学技术保驾护航、先进农机提速增效……良种、良机、良法齐发力,为全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开好头、起好步,开出“良”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精耕细作,良种是关键。一粒种子,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生活。

“种的时候墒情比较好、种子好,出苗率就好,出苗三分田。”在西宁市湟中区拦隆口镇民族村拉沙种养殖合作社的麦田里,合作社负责人罗生云正在和湟中区农技中心的工作人员查看小麦的长势。

罗生云(左一)查看小麦长势。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了200多亩的小麦,是新品种展示田,小麦品种由湟中种子站提供的‘青春38’,特点就是适合我们当地气候条件,抗倒伏、产量高,去年小麦亩产达到1000多斤。”罗生云告诉记者,每年小麦播种面积广,这两年更是通过新品种的展示、引进,产量都不错。

种植小麦的同时,合作社还根据地方农作物种植特点,着力构建“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体系,不断加大蚕豆、马铃薯的规模化种植和示范推广。“这一片是蚕豆对比试验田,其中有6个品种的蚕豆,那边有14个品种的马铃薯对比试验田。”湟中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赵永德介绍,这几处是湟中区农技推广中心的试验田,通过今年的对比选出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土壤的好的品种、好的产量的品种,明年将在全区推广。

近年来,湟中区先后引进推广适应于当地且高产的“青字”牌良种,增产率均在60%以上,普及度也达到90%以上。良种选用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推广、运用和普及速度,为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不见农机手,只见“铁牛”跑。今年春耕期间,装有北斗定位功能的自动驾驶农机成了田野里的“主角”。

湟中区合尔营村一处家庭农场的耕种作业区,一台“马铃薯播种机”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和信号基站定位,按照设定的参数自动作业、驾驶。

春耕期间,杨生盛的马铃薯田里可实现播种、施肥、覆膜一次性作业的无人驾驶“马铃薯播种机”。人民网 顾斐菲摄

“今年播种的时候,我们上了一套北斗导航系统,这个系统精准率高,操作比较方便,一个开机键、一个暂停和开始键,谁都可以操作,对于省工、土地的利用这方面效果特别好。”家庭农场负责人杨生盛介绍“铁牛”的厉害之处:往年一台拖拉机只能种十几亩地,用上北斗导航之后至少能耕种25亩。

根据湟中区农业农村局数据,今年春耕期间,全区有6万台(套)拖拉机、耕整地机具、播种机等农机装备投入生产作业。

杨生盛的另一处马铃薯田里,正在往水肥一体机内加肥,一条条水肥一体化滴灌的黑色管道通向田间,让传统的种植从“大水漫灌”变成了如今的“精准滴灌”。

开动良机,播下良种,良法也得跟上。良法,既包括先进种植技术的普及,也涵盖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

“大家机械化种蚕豆的时候千万要小心,最起码底下是肥料,上面是种子,要隔两三公分……”在湟中拉沙种养殖合作社的蚕豆对比试验田里,来自湟中区的30多名鲜食蚕豆种植户参加了蚕豆重点技术现场观摩,学习田间技术管理要点。

蚕豆种植观摩现场。俞惠珍摄

蚕豆在生长当中,花长到十层到十二层的时候必须打顶,顶端优势的原因,养分集中到顶端的时候会影响旁边接荚和产量的提高,所以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用人工的方式把顶端掐掉,费工夫、劳动强度大,一直制约着蚕豆技术的推广。

为了提高产量,湟中区农技推广中心一直在寻找良法,经过三年的试验,终于攻克了这项技术。“现在技术比较成熟了,用多效唑进行免打顶的药物喷法,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抑制植株的生长、缩小节间的距离,养分向周围扩散,蚕豆角能保证养分供应。”赵永德说,这种增产效果显著,又减轻人工成本的方式,下一步将大力推广。

聚集新要素,激发新动能。2024年,西宁市湟中区全力推进农业生产,将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发展绿色农业为鲜明导向,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融合,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主攻大面积提升粮食单产,打造更加稳固可靠坚实安全的“大粮仓”,为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甘海琼、俞惠珍、范晓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