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0年,安史之乱结束的前2年,唐玄宗重返长安,成为太上皇。他的儿子唐肃宗李亨表面上对他十分尊敬,内心却处处提防着他。
一次雨后初晴,空气清新宜人。李隆基踏上勤政楼,凭栏远眺。楼下的百姓望见这位昔日的皇帝,不禁群情激昂,纷纷高呼“万岁”。
消息传到李亨耳中,他感到极为不安,便让心腹太监李辅国将李隆基送到太极宫居住。太极宫位于内院,与外界隔绝,李亨明显是不想父亲唐玄宗再与百姓互动。
同时,为了消除一切潜在的隐患,李亨下令将李隆基身边的亲信太监全部流放。其中包括跟随玄宗50年的宦官高力士,他被流放到巫州(今贵州黔阳一带)。
在漫长的流放之路上,高力士经过五溪,被那里满山遍野的荠菜所吸引。他惊讶地发现,这些生机勃勃的植物,竟然无人问津。询问当地居民,却无人知晓这些荠菜的食用价值。
高力士行至五溪一带,看见山上的荠菜长得特别茂盛,却无人采摘。他问当地人,竟然没人知道这种野菜可以食用。高力士感慨万分,写下了一首诗,直白如话却催人泪下,那么,这是一首什么诗呢?
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宦官。他的先祖自称源自北燕皇族的长乐冯氏。曾祖冯盎因缘际会成为高州獠人的酋长,父亲冯君衡因罪被抄家。年仅十岁的冯元一也因此被阉入宫,由宫中女官抚养成人。
高力士从文林郎、宣教博士起步,逐步升任内府丞。武则天时期,高延福收冯元一为养子,并赐姓高氏,这便是“高力士”的由来。
高力士的人生,与唐玄宗李隆基紧密相连。他追随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一举铲除了韦皇后与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复辟。当李隆基登基成为玄宗,高力士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他参与封禅泰山,平定王????之乱,安史之乱时又随玄宗入蜀,平定南营叛乱。他的官职升至内侍监,封为齐国公,成为唐玄宗心腹太监之首。
高力士的一生,是对玄宗忠心耿耿的写照。他敢于直言劝谏,被誉为“事君之美”,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不仅赢得了玄宗的信任,更为自己的家族平反昭雪。
然而,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即位,高力士的命运也发生了转折。在上元初年(760年),他被贬至巫州,远离了长安的繁华与权力的中心。
曾经的高力士,掌控着大唐皇城的门禁,一手遮天,其权势令无数朝臣都要侧目而行。然而在安史之乱后,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动,这位老太监被诬以谋反,最终被流放到了偏远的巫州。
在长达千里的流放途中,高力士步履蹒跚,但心中却满是往日的回忆。他回忆起自己从一个普通的宦官,如何步步为营,最终成为了帝王的左右手。他还记得,当年与李隆基共同征战沙场,两人肝胆相照,患难与共。那时的李隆基,对他赞誉有加,曾亲口称他为“将军”,在朝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流放之路漫长而孤独,身边再无旧日的宫廷侍卫,只有几个冷漠的押送兵。在一次休息之时,高力士坐在草地上,目光落在身边随风摇曳的野草上——荠菜。
这让他想起了长安城里,春天时节,市民争相采摘的景象。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那首后人传颂的《感巫州荠菜》: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这四句诗,看似简单,却饱含深意。荠菜,一种普通的野菜,在长安城中,它是富人们换口味的佳肴;而在流放地巫州,却无人问津。高力士以此自喻,在长安,他如同那荠菜一般珍贵,被人们追捧和尊重;然而在流放地,他却如同野外无人问津的荠菜,默默无闻,遗世独立。
这首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因其真挚的情感,让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高力士用此诗表明即便是在遭受冷落和抛弃的境遇下,自己依然保持着对自己初心和忠诚的坚守。
宝应元年(762年),高力士终于得到赦免,得以回京。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在回京途中,当他行至朗州龙兴寺时,惊闻玄宗驾崩的噩耗,于是北望号啕痛哭,绝食7日,吐血而死,享年73岁。他的一生,如同一首悲壮的史诗,记录了一个忠诚宦官的荣耀与悲剧。
16年后,大历十二年(777年),唐代宗追念高力士侍奉玄宗有功,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陪葬于玄宗泰陵。这不仅是对高力士一生功绩的肯定,也是对他忠诚与奉献的最高赞誉。高力士的故事,如同一曲悠长的挽歌,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感慨万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